民國時期玉林教育令人“意外”
玉林新聞網-玉林晚報訊(記者 周立華)凌叔華發表于1942年《婦女新運》第4卷第8期上的《由廣州灣到柳州記》一文,記述了抗戰時期這段曲折動人的逃難經歷。文中部分文字是有關抗戰時期玉林的寶貴史料,保留了當時玉林社會概況的文人觀感。特別是其中有三處談到,玉林教育當時的狀況讓凌叔華頗為意外,并為之贊嘆。記者在查找相關資料后發現,玉林在民國時期教育發展水平是位居廣西各地前列的,甚至在多方面領跑廣西,所以凌叔華的意外,也在情理之中。
玉州區仁東鎮鵬垌村紅樓曾是鬱林首家私立中學——晴川中學的一部分。
凌叔華文章三處提及玉林教育
凌叔華一行經廣東湛江赤坎到遂溪、廉江、石角,然后從蟠龍進入玉林,其間兵荒馬亂中幾經波折舟車勞頓,凌叔華心情難免低落,所以寫下如下文字:“綜計沿途所見廁所,不下百十處,大都臭氣薰人,尿屎滿地,甚至屎坑旁即是豬窩,令人憎惡……”但從進入玉林境內后,特別是(陸川)蟠龍動身到(陸川)良田,一路風景不錯,且不時傳來讀書聲,讓凌叔華喜出望外,心情大悅。她在文章中寫道:“沿路水田甚多,農家均瓦屋,竹林大樹掩映中,常有幾株紅白山茶,村中婦孺,衣著齊整,過大屋前,時聞兒童讀書聲,令人覺得到了太平盛世了?!?/p>
民國時期容縣學齡兒童純真可愛。
第二次提及的文字是在進入陸川縣城入住現代旅鋪后,凌叔華到附近文廟瞻仰一下,建筑也甚壯觀,惜里面駐兵,未敢進去。在一磁器店買茶杯,偶與店女閑談,知道初小學生半年要交60元學費,每月還要交米二斗,為此上學極不易。
第三次是在玉林城區入住玉林飯店后,凌叔華上街頭發現,玉林市面街道均較路上所見的寬大,店員都能說國語。她在文章中寫道:“到鬱林過石橋有駐兵檢查站,他們對路人很客氣,查幾件便放過去,鬱林是一大縣分,市面街道均較路上所見的寬大,店員都能說國語,有一小店,伙計居然用國語同小瑩談話不少,他說是由學校學來的……”
玉林新式教育位列廣西前茅
玉林教育事業源遠流長。玉林這座千年古州自宋代建城起,便在不遺余力地發展教育事業。明清時期嶺南都會日趨形成,玉林是當時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同時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河航道腹地,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經濟發展較快,尤其至晚清民國時期,玉林成為粵風、西風播遷廣西的橋頭堡之一。發達的經濟文化促進了玉林教育事業的發展,從官學到私學,代代有新進展。
在繼承了前朝歷代的深厚積淀后,民國時期,玉林教育事業迎來了新發展,逐漸從私塾等舊式教學轉變為新式教學,幼兒園、小學,中學、師范學校、職業學校等相繼出現。
《廣西通志·教育志》記載,由于玉林地區多屬明清移民宗族,多以耕讀傳家為家訓,助學傳統興盛、私塾教育盛行。當新學興起之時,玉林眾多開明士紳也投入到這場改良私塾、興辦新學的運動中,成為廣西地域新學倡辦的活躍之地。
民國時期,玉林新式教育位列廣西新式教育的前茅,據《廣西年鑒》統計,1935年統計鄉(鎮)小學不論是建校數量,還是完成比例在廣西均名列前茅。其中,玉林縣位居全省第一,建有73所小學,鄉鎮覆蓋率100%;北流縣位居全省第四,建有67所小學,鄉鎮覆蓋率98.5%;博白縣位居第七,建有65所小學,鄉鎮覆蓋率98.5%;陸川縣位居11位,建有49所小學,鄉鎮覆蓋率100%;容縣位居19,建有38所小學,鄉鎮覆蓋率100%;興業縣辦有24所小學,鄉鎮覆蓋率100%。
社會資本辦學熱情高漲
與此同時,玉林民國時期民間社會資本辦學熱情高漲,尤其是運用民間資本辦學、助學之風引領潮流。創辦了不少私立中小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材。
玉州區仁東鎮鵬垌村曾創辦鬱林首家私立中學——晴川中學。1924年創辦的晴川中學曾輝煌一時,學生來自鬱林五屬各縣,學校以“勤、儉、公、勇”為校訓,校內有宿舍、圖書室、閱報室、實驗室、儀器室、膳廳、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設施齊全,并高薪聘請鬱林最有名望的英語老師執教。因為擁有完善的教學設施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晴川中學在當時名噪一時,受到當時的廣西省教育廳嘉獎。
在《廣西年鑒》1935年的鄉村教育自籌經費數量統計中,玉林五屬皆名列前茅,其中北流縣位列第一,玉林位列第六,容縣則位列第九,陸川和博白分列第十、第十三位。也是在這一時期,玉林本土商人群體的逐漸崛起,伴隨實業救國之風潮,開辦起各類職業學校10多所,為玉林工業、醫學、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0年在容縣自良的廣西省立潯梧鬱師范舊址。
1940年在容縣自良成立了廣西省立潯梧鬱師范,面向潯州(現桂平市)、梧州、鬱林(現玉林)三個專區招生,玉林師范教育走上新臺階。特別是抗戰時期無錫國專遷玉林北流山圍村及蘿村,為玉林開展高等教育的先河。
玉林在外旅居求學的學生日漸增多
晚清至民國,玉林有志青年為謀求救國、強國之路,紛紛出國留學深造,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據《廣西留學史》記載,玉林縣有留學生27人,興業縣有29人,北流縣有36人,容縣有111人。博白縣自民國中期至1934年,出國留學生有5人,陸川縣留學生有8人。
玉林城區的蝴蝶樓、玉州區仁東鎮鵬垌村紅樓、容縣中學仿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法國哥特式教學樓、陸川縣古城鎮的八角樓等眾多風格迥異保存至今與教育有關的建筑都是在民國期間修建的,體現了西方文化對玉林經濟社會的影響。
《廣西年鑒》1933年統計,玉林共創建民眾學校、教育館68所。玉林各縣還創辦了教育會、體育館及娛樂場所,為提高玉林民眾的文化水平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中國傳統學風與西方教育思想得到很好的融合,向學之風與革命風氣相互促進。即使在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動蕩年代,玉林各地師生依然“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從玉林的學校里涌現出朱錫昂、李明瑞、龐大恩、楊第鰉、王懿仁、張第杰、陳子濤、黃辛波等優秀共產黨員,他們前赴后繼,都為中國的革命奉獻了青春乃至生命,他們堅定的革命理想和為理想而奮斗的革命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玉林學子。
凌叔華途經玉林“時聞兒童讀書聲”的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了80多年,但如今玉林各地瑯瑯讀書聲依然綿延不輟,教書育人、文脈永續的玉林教育事業已然蓬勃發展。
原標題:《民國才女凌叔華眼中的玉林》(本報5月9日8版)續 民國時期玉林教育令人“意外”